top of page

一個move 一個arch—曾上杰作品中的狙擊與掩護

文/劉星佑(典藏‧今藝術特約記者、藝術評論者)

曾上杰_Blue Line Swinger I~VI_尺寸可變_2018.jpg

風格的確立與技術的追求,對現下的年輕藝術家來說,似乎還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進行式,然而,隨著風格和技術同步生成的觀念與感受,則以過去未來式般的姿態,慢慢地雕琢出自在自為的樣貌,以雕刻為創作方法的藝術家來說,在如琢如磨的過程中更是如此,過程之於當下的關係,在時間與空間的維度差上,往往需要更多的精力來調度。曾上杰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雕塑學系碩士班,「人的內在」自2014年開始,為曾上杰感興趣的議題,然而人的內在如此廣大,在生命經驗都稱不上「豐厚」與「積累」的狀態下,所咀嚼出的內在所謂何事?另外,針對媒材的選擇,曾上杰試圖捕捉抑或再現什麼?而這樣的選擇與人的內在有何關係?2019年的個展之於過往的創作,有著怎樣的差別?

 

曾上杰作品以人物造像為主,半身全身不等的軀幹,通體設色,肢體從誇張的變形,如今變得較為內斂與安定,作品上的黑色線條,並非是作品完成後添加的裝飾,而是刻鑿之間,未削去的空繫範圍,曾上杰刻意保留下來的底色,彷彿「速寫」般,在立體的作品上,與刀痕交錯出若有意若無意的筆觸。本文以曾上杰近年的作品為主,從卡漫的出發,重新審視台灣新一代藝術家「日常」與創作的關聯性,最後在影像與速度的討論中,思考曾上杰作品中人物,在狙擊與掩護般的姿態中,彰顯出何種當代情境。

 

卡漫?藝術?

 

卡漫與藝術的關係,在過去十年間有著明確的消長。村上隆於1996年第二屆亞太三年展中,發表《超扁平宣言》,在卡漫與藝術之間的關係,樹立了「明確」的典範;台灣則於2004年,由策展人陸蓉之提出「動漫新美學」一詞,相關的定義與討論,於千禧年之後可謂喧囂塵上;對於卡漫藝術與否的提問,曾上杰毫無掩飾的,分享對於漫畫家荒木飛呂彥作品的喜愛,自然在木刻作品的雕琢上,與荒木飛呂彥繪畫風格有著密切的關係。

 

自1987年開始在《週刊少年Jump》連載的《JoJo的奇妙冒險》,是荒木飛呂彥的代表作,荒木筆下線條充滿狂騷,人物有著不安定感,扭曲的肢體,彷彿撐開分鏡框似的,逼視著觀者。多數評論以「風格主義」來形容這樣的特質;而「替身」則是《JoJo的奇妙冒險》文本中,作者設定角色時所虛構的超能力;如同上述荒木作品的兩種脈絡,曾上杰過往作品諸如《口袋保鑣》、《如影隨形的好朋友》與「前行系列」等等,彷彿細胞分裂般的人形,或是寄生般的生命形態,在違背人體工學的動作中,看到更多與主體之間的有機關係,在欲力的強化下,呈現出更為拉鋸與掙扎的張力。

 

「從小與卡漫一同成長」,似乎是所有創作自述的起手式,然而即使是同樣的卡漫文本,不同世代藝術家亦反映出不同的生存處境。藝術家往往糾纏在卡漫圖像的辨識與挪用,然而曾上杰對於次文化的轉化,不單是圖像的,受訪中,曾上杰曾描述「趨向直覺」的創作狀態,精神分析為人的心智主體,開闢出意識與潛意識的渠道,然而除了精神分析,彷彿從分鏡框所延伸的敘事邏輯與節奏感,是心理狀態的揣想,更是時間感與身體感的空間營造;而這正是個展欲浮現的新命題。

 

速度與影像

「生活速度」的體驗即事物發生(或即將發生)在我們身上的頻率,也就是我們生活轉變的步調。因此,在最廣泛的意義下,「生活變得越來越快速」指的就是各種偶發事件(incident)湧入我們的生活,瓜分著我們的能量、時間等資源以及對於意義的判斷。[1]藝術家的眼睛,在「生活速度」中,成為可以調頻的利器,在「空」出的時空裡,實踐出自身的作品。寬鬆的垮褲與帽T、身背吉他袋、下意識的插著口袋、面無表情卻帶有情緒的容顏⋯⋯曾上杰「Blue line swinger」系列,名稱出自美國樂隊yo la tengo的歌名,作品人物可能是朝九晚五的通勤,或是日復一日路徑中,熟悉卻陌生的同路人相遇,捷運、公車或是行走中的「搖晃」,是曾上杰的現代性感受,在新的個展中,彷彿漫遊者(Flâneur)一般,以速寫的方式,觀察並記錄著「日常」,亦成為日常的一部份,藝術家漫遊著,也流動在城市之中。

 

帽T、墨鏡與大衣,既是遮蔽也是彰顯,有事卻若無其事的表情,沒事卻欲蓋彌彰的故作鎮定,觀者被懸置在人、事、時、地、物的「有事」與「沒事」之間,「保全系列」與「挖掘者」系列中的人物,與藝術家的關係,先是日常與獨白,才有可能讓作品既是自身也是替身的成為一種隱喻,換言之,作品人物的姿勢,在一個move與一個arch之間,隱含著行為者也不自知的潛意識,在當代生活中,意識與潛意識的可測與不可測,亦在生活速度的速率切換,與過渡的瞬間。鏟子之於發現與挖掘,保全之於巡邏與防衛,兩者的隱喻修辭,在作品中是事件的時間,也是時間的事件,那亦是曾上杰對日常的抽離,與實踐日常的方式。

 

斜槓與同溫層是近年興起的名詞,然而斜槓與同溫層絕對不是近年才突然出現的現象,卡漫次文化對於藝術家的影響,最終仍要回到藝術家的日常,從日常出發,在縮影中發聲並給出力量。關於雕塑本體論的叩問,新世代的創作者,可以更為輕盈的,在立體與平面抽象的思維之間,找到文化性與感受性的折射點;強烈的線條感與影像感,是曾上杰作品作品的特色之一,然而作品與作品之間所構築的空間語境,是狙擊與掩護兼容,在疏離中懷抱著藝術家式的觀察與突圍,更是曾上杰對於當前社會氛圍的直白反映。

 

[1]趙偉妏譯,John Tomlinson著,《速度文化:即時性社會的來臨》,新北市:韋伯文化國際,20111年,頁3。

曾上杰_保全I_58x28x21cm_樟木_2018_edited.jpg
藝術家 Artist
展覽 Exhibition
bottom of page